建文四年六月,朱允炆与朱棣这对叔侄的最后对决进入了读秒时刻。乙丑日,南京城破,朱允炆万念俱灰,在奉先殿纵火自尽。这也意味着建立了整整四年的建文王朝,从此彻底灰飞烟灭。
(朱允炆剧照)
朱允炆在这场叔侄之间的生死搏杀中,占尽优势,却被对手逆风翻盘。几乎输掉了所有应该赢下的关键之战,表现的乏善可陈。这一点,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吊诡的是,三百三十多年后,满清重臣张廷玉却在主修的《明史》中说建文帝朱允炆天资仁厚,亲贤好学,又能轻刑减赋,革弊惠民,是个好皇帝。最后,他还用"懿哉"两个字,在《明史.恭闵帝本纪》中高度评价了朱允炆。
(朱允炆剧照)
懿是德行美好的意思,哉是语气助词,这两个字用在皇帝身上,是极高的评价。那么,张廷玉主修的正史中为何会对朱允炆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纯孝宽仁,心怀天下苍生,朱元璋对他的满意度远高于朱棣
朱允炆的父亲是朱元璋太子朱标。朱标仁慈厚道,眼界开阔又多担当,在群臣中颇有威望,也是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不过,天不遂人愿,朱标体弱多病,加上颇多操劳,仅仅活了三十七岁就不幸英年早逝了。
有了朱标的珠玉在前,朱元璋再看自己的那帮儿子们时,就都不那么顺眼了。四子朱棣虽然也颇有几分朱元璋英明神武的气度。但因其好争强斗狠,并非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储君人选。
(朱元璋剧照)
儿子辈中没有合意人选,朱元璋将目光转向了孙子辈,这时恭谨孝顺的朱允炆开始进入朱元璋视野。
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其兄朱雄英早逝,只有十四岁的朱允炆算是朱标最大的儿子了。
受朱标的言传身教,朱允炆自幼便聪明好学、孝友仁厚,言行做派与朱标颇有几分相似。
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居丧毁瘠",也就是悲伤过度而显得身体虚弱的样子。这让老年丧子,深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的朱元璋,稍感慰籍。
他抚着哀恸不已的朱允炆的后背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言语之间大有慈爱之意。
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朱元璋便已认定,这个文雅瘦弱的年轻人,应该就是自己屡寻不获的合适继承人了。
朱元璋做事向来独断专行,此事当然没有和儿子们商量的必要。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当然,朱允炆也没有辜负做朱元璋的期望。做皇太孙期间,他主动向朱元璋申请,参考礼经以及历朝历代的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判决畸重者,前后足有七十三条之多。这一行为为他赢得了"宽仁"美誉,得到了朝野一致的称颂,同时也让朱元璋倍感脸上有光。
朱元璋认为,要想让大明千秋万世地传承下去,自己的继任者必须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守成之君。
朱标的英年早逝,曾让朱元璋心灰意冷。他曾以为自己再也找不到能像自己长子那样千妥万当的继承人了。
但朱允炆的出现却又让他重新燃起的希望,也许这个恭谨瘦弱的年轻人,能够继承其父的遗志,带领大明走向千秋万世。
后来朱棣的统治,虽然也称为"永乐盛世",但这个所谓"盛世"是建立在压榨、掠夺、虐杀和强暴基础上的。只是满足朱棣个人享乐与虚荣心的幻象,与世上大部分人的幸福,都浑不相干。
(朱棣剧照)
从史家的标准来看,靖难之役的本质其实是残暴战胜仁慈,野蛮战胜文明。彰显朱允炆的仁慈,哀矜他的遭遇,肯定他改革弊政,造福百姓的功德,缅怀他理想中的伟大盛世,这可能就是以张廷玉为代表的后世史学家给予朱允炆两字高度评价的主要理由吧!因为在很多方面,他比朱棣强太多了!
朱允炆此时的表现,完美无瑕。他纯孝宽仁,心怀天下苍生,完全符合传统儒家对帝王道德规范的预期。朱元璋对他的满意度,远高于朱棣。
(朱允炆剧照)
在这个问题上,三百三十多年后的张廷玉与朱元璋的看法其实是一致的,这也是他为朱允炆高度评价的第一个原因。
然而,朱元璋却无法预知,正是他的这一次决定,埋下了大明朝日后骨肉相残,同室操戈,大杀伐,大征战的祸根。
★改革弊政,轻刑减赋,减轻百姓负担,受拥戴程度超过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操劳一生,折腾不止的朱元璋病逝。在此之前,他曾癫狂般地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宿将,屠刀所及,朝堂几乎为之一空。
做完这一切,确认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威胁朱允炆的顺利继位后,朱元璋终于放心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从此一瞑不视。
朱允炆在朝臣的拥戴下,继承皇位,登基为君。这一消息似乎并没激起手握重兵的诸王的多少反弹。
虽然他们对朱允炆这后生小子的上位,大多持不以为然态度。在朱元璋的绝对权威下的震慑下,他们早已习惯了服从。
(朱允炆剧照)
初步稳定了形势后,朱允炆开始按照自己想法,处理国政。撮其大略应该有:
其一,下诏求贤,让文武官员五品以上以及各地州县主官,举荐人才以及隐逸在山野的高洁之士,如果被举荐人不称职,则举荐人要被处分,以承担责任。
其二,改革行政区划,裁革冗员,解除诸王军权,改革内外大小官制。
其三,下诏宣布实行宽大政策,赦免有罪之人,释放因罪被充军以及囚犯还乡。
其四,蠲免百姓确实无力偿还陈年积欠的税赋,将全国次年的田赋的减少一半。另外,着重提到要减轻江、浙税赋要求"亩毋逾一斗"。
其五,兴州、营州、开平等地的军卫中,全家都在从军的,可免一人兵役。全国的军卫中独子从军的,可解除兵役,任其回家与家人团聚。
其六,实施改革,清理弊政,扶助农桑,兴建学校,考察官员,赈济灾民,赐给年迈之人粮食肉食,孤弱残疾之人,官府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罢天下不急之务,以减轻百姓负担。
其七,任命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巡查天下,监督官吏积极落实朝廷政策。
改革弊政,轻刑减赋,减轻百姓负担,一切都是那么地切中时弊。这些政策一经推出,马上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朱允炆此时的威望,如日中天。受拥戴程度远高于此后的朱棣统治期间。
政策完全落实到位的话,一个超越汉唐的超伟大盛世将指日可待,朱允炆也将成为开创这一盛世的千古明君!他焦急期待和梦想,自己设想中的那个盛世的早日来临!
其实张廷玉在翻阅一篇篇前朝文献时,心中肯定也是这么想的,朱允炆的伟大梦想得到了后世史家的认可。
不过,和朱允炆不一样的是,张廷玉在这一切的前面,加了一个如果。因为他早已知道,那些梦想,永远都没有可能成为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