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顶端夜读#
图源网络侵删
(相关资料图)
宋慧敏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广德军九品法官朱说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升文林郎、任集庆军法院院长,正七品。
上任前,朱说征得母亲的同意,给朝廷递交一份申请报告,请求朝廷同意自己改名字。
在宋朝改名字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但前有车后有辙,这份申请报告引经据典:范雎在没有成为秦国的宰相之前,有一个很凑合的名字叫张禄。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改名陶朱。朱说改名字是为了正本清源。
宋真宗赵恒很好奇这个才华横溢正在起飞的年轻人,他的“本”和“源”在哪里?
朱说的生父姓范,叫范墉,书香门第,祖籍苏州,他和第二任妻子谢氏生儿子,取名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的高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祖父是五代的朝官。
范仲淹刚满一岁,父亲范墉就撒手人寰,为了生计,母亲谢氏含泪带着他改嫁到淄州长山(今淄博)生活富足的朱家,朱家给范仲淹改名朱说。
朱说和朱家哥哥们在私塾接受教育。朱说天生是个读书的材料,朱家哥哥们不爱读书,喜欢打打杀杀,没一刻安静。
课堂上老师被两个哥哥闹腾的无法讲书,朱说劝他们尊师重教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功名。何况,请老师咱爸是花了大价钱的。
哥哥们嗤之以鼻:你算老几?我们花的是自家的钱,你不过是个拖油瓶,也配和我们咱来咱去,不嫌寒碜。青春期少年的玻璃心本就敏感易伤,朱家哥哥的话让忍不住叩问:我是谁?从哪里来?
面对儿子的发问,母亲谢氏叹了一口气,是时候把真相告诉给他了:在朱家,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不是你的亲奶奶,哥哥和你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你姓范,范仲淹的范。
母亲的话让朱说做了一个决定,离家出走。临行,他对母亲说:老师们经常教导我们,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君子渴不饮盗泉之水饥不吃嗟来之食。母亲请多保重,儿子就此别过。
谢氏哭得肝肠寸断,但是依然无法改变范仲淹离开朱家的决心。行装已背好,儿子要出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除了母亲给他缝制的衣服和两件从范家带回来的首饰,范仲淹不带走朱家一片云彩。临行,他嘱咐母亲照顾好自己,等他高中进士就回来接母亲。
范仲淹一路跋涉来到南京(今商丘)应天府书院,书院是宋真宗倡导发展普及基础教育、教化民心、学术研究的官办民助或者民办官助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机构。按照宋朝的户籍管理制度,范仲淹在入学登记表名字一栏填的是“朱说”,户籍淄博长山,朱家是当地有常产的主户。
入学之后,朱说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三更灯火五更鸡,他甚至连脱衣服睡觉都嫌浪费时间。每天早上,他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煮上一锅米粥,冷却后把凝固的粥划为四份,吃两份,留下两份晚上充饥果腹。
冬夜漫漫,学累了,朱说就用冷水洗一把脸让自己精神抖擞。课余时间,同学们三五成群去街上吃小饼烧烤和蘸料,拉他一起去,他总是摇手拒绝。同学们从街上回来,听到他在教室大声朗读课文,声音激昂,说他是颜回转世: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也。
如饥似渴的朱说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健身的方式是舞剑,幻化无穷的剑术让他体会到什么时学无止境,精益求精。他把这种心得体会用在必读书目《诗经》、《易经》、《乐经》、《礼记》、《春秋》理解认知上,活学活用,谈吐作文脱颖而出,论辩更是滔滔不绝胸有成竹。
诗歌言志: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不抱怨,不自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课本虐我千百遍,我待课本如初恋。
寒窗苦读四年,朱说不仅完成知识原始积累,涵养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儒家人格。难能可贵的是,还是一个年轻的学子,就能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不跟风,不盲从。不欺下,不媚上。
朱说去京城科考前一年,宋真宗去朝拜太清宫路过应天府,听说皇帝来了,整个南京(今商丘)万人空巷,书院的同学更是成群结队加入到迎接真龙天子的队伍中,唯有他坐在教室读书学习,风雨如磐安如山。同学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和我们一起去看看当今皇上,混个脸熟呗。朱说头都不抬: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该来的都在路上,该见的总会遇到。
第二年,朱说奔赴东京开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朱说遥望远方长长舒了一口气: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这世界,我来了。繁华如梦纸醉金迷的大宋皇都,我来了。琼林宴上,宋真宗给新科进士簪花赐酒,朱说举杯痛饮,漫长的寒夜终于过去了,人生将从此与众不同。
金殿唱名的时候,唱的名字是朱说,一起参加科考的学子还叫他朱同学,工作人员叫他朱进士。既然已经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朝着自己指定的方向开始起航,是时候选择合适的机会认祖归宗了。
履新前夕,他提交了改名申请。原来如此,宋真宗看了他的申请报告,御笔朱批:可。真是个励志好青年。谁敢私下议论他曾经是个拖油瓶,朕给他好看。
改了名字,范仲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衣锦还乡,回到阔别流年的淄博长山,深情感谢继父老朱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感谢朱家哥哥们不把他当外人。然后提出把母亲谢氏接到自己任上,彼此照料。
临别依依,范仲淹一次次感谢,多谢四邻众乡亲。长路奉献给远方,奋斗奉献给理想。
参考资料:《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