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还能重新品读吗?扩大而言,鲁迅小说是否仍有品读的新空间……昨日下午,扬图讲堂邀请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刘祥安,解读《鲁迅小说新赏——从闰土的故事说开去》。
鲁迅小说集的销量
鲁迅小说集畅销多年,比如《呐喊》,在1923年8月出版,作者鲁迅,主编周作人,首次发行1000册,很快就卖完了,在当年12月进行了再次印刷。1924年5月印刷了三版,到了1930年第13次印刷时计发行43500本。
【资料图】
第2次印刷时,有一个变化,由原来的15篇小说,变成了14篇,抽去了《不周山》,《不周山》后来被编入了《故事新编》。鲁迅自己在序言中写道:“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说罢,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且还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也就是说,当时有位批评家成仿吾,批评《呐喊》,认为其中只有《不周山》写得还行。所以鲁迅干脆就把《不周山》也抽掉了。
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1927年5月第四版,1200本;1928年3月第五版,1600本;1929年4月第七版,25000本;1931年七月第十版,40000本。这在当时是很多的。
换一个角度看鲁迅小说
如今,我们如何看鲁迅小说?
鲁迅首先不是为了当作家而写作,他的写作充满了现代的张力,一方面现代价值的视野下的发现,另一方面是对于现代的探索质疑拷问。从现代的视野及对于现代的探索质疑的角度读鲁迅,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角度。
鲁迅等成为新型知识阶层时,在中外文化对话中建构了独特的现代价值视野。鲁迅和同学交流时,认为当时的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诚和爱”。人类出生在世上,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任何形成阻碍的,都需要摧毁。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在回乡时,母亲说儿时的玩伴闰土,总想见“我”一面。为什么闰土有这个想法呢?因为在闰土看来,像“我”这样从故乡出去,又在外面闯荡的,回来后一定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不仅仅只是见一面这么简单。但事实上,“我”并不能改变任何东西。
同样,在《祝福》里的祥林嫂,看到归乡的“我”,就问出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我”能回答吗?同样回答不了。
其实,现代农村的父老们,看到一些归乡的教授、学者,两者所面临的境况也是有相同之处的。
鲁迅,是一位行走在现代的行吟诗人。 记者 王鑫